"陈晓楠" 共找到影视: 149 部

较量:西柏坡1948纪事 1

较量:西柏坡1948纪事

  • 已更新至5集
  • 2008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发起“犁庭扫穴”行动,命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集结15个旅14万余人,以钳形攻势,直捣延安。此前,**已通过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地下党员熊向晖得知详情。***决定**中央主动撤离。3月30日,**五大书记在枣林沟开会。***决定“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第二日,中央工委东渡黄河。***带领800人的“国家”则继续留在陕北,指挥陕北战争、牵制国军主力。

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 8

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

  • 已更新至10集
  • 2011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东北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成立于公元1919年,解散于公元1945年8月。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共约120万人。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万四千人。战后,余下的关东军官兵作为俘虏被送到西伯利亚从事强制劳动。

原乡-台湾老兵60年流离记忆 7

原乡-台湾老兵60年流离记忆

  • 已更新至5集
  • 2009  

  原乡是早点台湾家人对大陆故乡的称呼,60年前大量的大陆原乡人进入了台湾,那一年就是1949年,随同国民**进入原乡人中有一半是无可选择的官兵。他们不曾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而大陆则留下了百万破碎的家。
  他们用平静、低沉的声音讲出来的一切,却有着惊风雨、泣鬼神的感动力。“悲莫悲兮生别离”,他们几乎都是在没有什么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抛妻别子离高堂,飘洋过海到台湾的。孰料一去几十年,回家的路,云山阻断,崎岖漫长,从此他们的生存,不能不在离愁别恨中熬煎;而在老家盼着丈夫儿郎归来的妻子、父母,不能不望着大海祈祷上苍,长久地守护着藏在心底的那一份重见亲人的希望。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一代人负载着金瓯残缺、家庭离散的痛苦。
  《凤凰大视野》 原乡—台湾老兵60年流离记忆;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曲曲台湾老兵个人悲欢离合的命运之歌,而且是从人民海洋深处最渊默...

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 7

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

  • 已更新至2集
  • 2010  

  十四座墓碑,花样的年华,一场荒火将他们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同一个日子。四十年过去,当青春凝固,一代人的激情与热血,如何在烈火中永生。《冷暖人生》特别节目,北大荒“11.7大火”四十年祭。

端纳档案:一个洋人在近代中国的冒险 9

端纳档案:一个洋人在近代中国的冒险

  • 已更新至5集
  • 2015  

  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记者出身。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报》编辑,从此与中国结 ... 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胜利长达40年的民国发展史,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其堪称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马可波罗——从历史走入现代 9

马可波罗——从历史走入现代

  • 已更新至10集
  • 2014  

  以马可·波罗为题材的纪录片,全10集。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 3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

  • 已更新至5集
  • 2014  

  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介绍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此后,她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被称为***时代的好姑娘。
  “文革”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老知青的大量回流。部分老知青受到红卫兵的影响,回到城市造反,更多的老知青则把动乱局面看成了他们讨回公道的极好机会。然而老知青的艰难处境和诉求,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来没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几陷全面瘫痪的**对他们的问题和意愿置若罔闻。于是,在喧嚣的中国社会,老知青成了一个游离在政治运动之外、几乎无人理会...

将军一去:滇军抗战将领殉国录 5

将军一去:滇军抗战将领殉国录

  • 已更新至5集
  • 2009  

  抗日战争,十万滇军子弟为国捐躯,不辱护国战争最早光荣!
  抗战八年血与火,滇军终成"国之劲旅"!
  滇军的前身是清末的云南新军。20世纪初,清**在云南设立新军两镇,以守卫边疆、强化统治,未料想却反被新军推翻。随后,在蔡锷将军的引领下,滇军率先反对袁世凯称帝,打响了护国战争的第一枪,一时名噪全国,成就了滇军最早的光荣。
  抗战爆发后,滇军凶悍的火力足以与日军匹敌,而机关枪阵更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约10万滇军子弟为国捐躯,却未出现投降的将领和伪军,滇军也由此获得“国之劲旅”的美名。

巅峰对决:血战孟良崮 2

巅峰对决:血战孟良崮

  • 已更新至5集
  • 2012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四渡赤水隐秘的较量 3

四渡赤水隐秘的较量

  • 已更新至10集
  • 2012  

  从1930年12月16日开始,蒋介石纠集10万人马“围剿”中央根据地。毛 泽东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指挥一方面军约4万人,于12月30日在龙冈一战活捉了国民党军的前敌总指挥张辉瓒,全歼所部9千兵力。这次战役不但活捉了张辉瓒,还缴获了半部电台,以此为标志,我军开始了在前线创建无线电通信的时期。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参加者有周恩来、博古、**、陈云、***、李德等。会议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的意见。与会大多数肯定了**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1935年1月1日,朱德电示红军各部,乌江“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

北洋往事:东北恩仇录 3

北洋往事:东北恩仇录

  • 已更新至10集
  • 2013  

  北洋往事-东北恩仇录(一)
  提起张作霖,人们往往认为他不过是“一介武夫”其实不然,他善于施展政治权谋,是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流权势主义者”。对此,他的亲信杨宇霆曾说过:“张作霖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而他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智深须有忍,将勇贵能谋”,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他善于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利用甚至是创造一切机会来夺取权力。
  北洋往事-东北恩仇录(二)
  袁世凯是军人出身,懂得拥有枪杆子的重要性。在他登上权力顶峰的道路上,除了巧妙利用时势、机敏施展权谋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掌控了足以左右晚清政局的北洋新军。北洋军队的实力派都是袁世凯的部下,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段祺瑞、冯国璋、曹锟。但在这支袁世凯引以为豪的“黄金团队”里,并没有张作霖。而在拉拢和驱逐张作霖的几年中,“张小个子”和“袁大头”互相利用,演出了一幕幕“智斗”好戏...

花火——中国当代艺术30年 8

花火——中国当代艺术30年

  • 已更新至5集
  • 2013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压制许久的艺术界终于破土而出,用鲜嫩的苗芽迫不及待的探寻着春的气息。

凤凰大视野 7

凤凰大视野

  • 最新更新
  • 2003  

  《凤凰大视野》是凤凰卫视极具份量的节目,洋溢历史纵深感和凝重感,是活生生的近、现代历史教材,乃不折不扣的民族史诗,时刻震撼人心。大气魄、大视野和大主题是凤凰大视野的理念。紧凑、深入、集中、有连贯性,将观众关注的历史及具社会意义的事件全新曝光。以翔实的史实和宏大视野,重新让一些家传户晓的历史人物进入观众的生活、登上舞台、演绎人生。一些被历史遗忘的人和事,重新展示在观众面前,经过时间沉淀和后续发展,让人明白更多,体会更透彻。

破茧——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纪事 3

破茧——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纪事

  • 已更新至5集
  • 2012  

  新华书店是中国的全国连锁书店,在1937年4月24日成立于延安清凉山,因该书店在**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之下,是国家官方的书店,也是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店,截至2006年共有14000多个发售网点,各省会则有购书中心或书城等名义经营;在香港以“新华书城”名义在湾仔经营,在澳门则以“珠新图书公司”名义经营。现今分店招牌的题字为***在1948年12月于河北所题,现今的总店与发行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

黄粱一梦——伪满臣俘录 6

黄粱一梦——伪满臣俘录

  • 已更新至5集
  • 2012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东北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催生出一个由日本关东军扶持,独立于当时南京国民**的伪满洲国。除了前台最突出的傀儡人物溥仪,还有一些重量级角色登上那个畸变的舞台。剥下汉奸标签儿,或许能看到这些伪满大臣内心的挣扎。看到那些曾经的抱负、野心、妥协和投机,是怎样被时代的大势雨打风吹去。
  郑孝胥:头戴汉奸帽子的大书法家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
  熙洽:利用日本谋复辟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直在北平的张学良,面对失控的局势,正忙着召集各方会议,商讨对策。不料从东北传来消息:吉林省公开独立了。宣布脱离南京**与张学良的管辖,成立自治政权。这一天是9月28日,距离九一八事变刚刚...